实验室动态
首页 / 实验室动态 / 正文
活动回顾|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杰出教授鲁晓鹏纵论世界华语电影发展研究
供稿: 2025-07-07 16:59 浏览:


1DBE1


2025年6 月 27 日下午,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杰出教授鲁晓鹏于美视电影学院开展专题讲座,围绕 “世界华语电影的发展、现状及未来”主题,并结合学术研究与行业实践,深入探讨了华语电影在跨国语境下的诸多关键问题。讲座由黄鹏副院长主持。


image

鲁晓鹏教授为同学们授课


华语电影的历史脉络和跨国传播的焦虑


鲁晓鹏教授的讲座深刻剖析了华语电影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复杂处境与突围可能。他以“外国人何时首次接触中国电影”这一问题切入,系统梳理中国电影进入西方视野的历史进程,并进一步探讨“何种电影能吸引海外观众”这一核心议题。

回顾中国电影“出海史”,鲁晓鹏教授指出,20世纪“冷战”期间,由于政治和文化的分歧,中国电影在西方国家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随着冷战结束与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电影尤其是我国第五代导演的作品才逐渐出现在西方观众的视野中。然而,早年“远渡重洋”的中国电影同样面临着数量少、缺乏字幕等多重发展阻碍。

由于当时出海的中国影片数量过于稀缺,甚至连开展教学都成问题,“90年代初的时候我要上15周的课,但凑15部中国电影都很困难”,回想当年 “来时路”,鲁晓鹏教授神情有些感慨。随着时间从20世纪推移到今天,谈起中国电影海外教学现状时他又为之感到自豪,不同早些年的“边缘”与“冷门”,“时过境迁,当前的中国电影教学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在国际学术界占据重要地位。”

在探讨“何种电影能吸引海外观众”及“中国电影形象建构”问题时,鲁晓鹏教授以“部分合拍片屡获国际奖项”这一现象为切入点,揭示了中西方电影评价体系的差异。从葛优凭《活着》获戛纳影帝,到张艺谋《英雄》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鲁晓鹏教授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指出:西方电影节更倾向认可那些符合其想象图景的“东方叙事”——这类影片往往通过民俗奇观、历史隐喻等元素建构异域情调,本质上折射出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接受机制。鲁晓鹏教授特别指出:“在一众‘出海’影片中,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获得的一些国际电影节奖项尤为重要,这是海外观众能够了解到第五代导演的重要原因。”


学界争议与文化主体性焦虑


鲁晓鹏教授指出,“华语电影”概念最早由新马华人在上世纪中期提出,近二十年才被广泛使用。作为该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他不仅还原了历史背景,还着重对这一概念引发的讨论与争议进行了回应。鲁晓鹏教授指出,从“华语电影”概念引发大陆学界对其削弱“中国电影主体性”的质疑,到近年来“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建构,本质上都是围绕“话语权”与“主体性”展开的学术争鸣。他强调,这一持续的理论探讨折射出更深层的文化焦虑: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如何确立自身的文化定位并实现有效的国际传播。


image

鲁晓鹏教授为同学们授课


目前,中国电影研究在美国已成为仅次于英语电影研究的重要学术领域,其相关理论已融入美国学术话语,并推动全球电影理论的前沿探索。海外学者通过研究中国电影,不仅翻译介绍了作品,更以理论创新拓展了世界电影的认知维度,在这一领域成为全球电影研究的引领者。然而,这种学术繁荣背后,实则暗藏中西文化认知的错位:中国观众对电影“走向世界”的期待,与西方观众、电影节及发行商对中国电影的刻板想象(如东方奇观、政治符号化叙事等)之间,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在贾樟柯电影的国际接受中尤为典型:西方学界和电影节推崇其揭露社会问题的独立风格,本质上却是将中国现实简化为政治解读的“钥匙”。

鲁晓鹏教授认为,学术研究要做好概念界定,电影创作要遵循创作规律。在理论研究方面,当前“中国电影学派”的相关学术研究需要不断明确概念、持续加深认知,防止沦为包罗万象的理论箩筐;在电影创作方面,他认为中国电影“出海”要循序渐进,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方面电影创作要博采众长、尊重文化差异,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味迎合观众、陷入“自我东方主义”的怪圈。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电影创作都不能故步自封、自我限制,而是要与时俱进、开放胸襟。

      在讲座尾声,鲁晓鹏教授以两个典型案例引发思考:其一是杨紫琼作为首位华裔奥斯卡影后主演的《瞬息全宇宙》带来的文化定位之问;其二是《哪吒2》国内外票房差异反映的传播壁垒问题。这两个关于华语电影理论建构与中国电影出海策略的提问,激发了在场师生的深度讨论。


对话环节——华语电影发展和跨文化传播探讨


同学1:

老师您好,您今天讲到一些华语电影在大陆本土难放映的问题。我们注意到现在有一些独立书店、酒吧也开始自己搭建设备开设小放映厅,我们称之为“私域放映”,可能放映一些无法在院线公映的电影,但其在知识共享同时也带来了版权问题,您觉得这种私域放映对华语电影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吗?

鲁晓鹏教授:

有个概念叫“公共空间”,电影院不能放,但是咱们这个小圈子可以放一放。中国有很多群体,包含不同年龄、爱好的人群。现代社会要有公共空间,“私域放映”本身就是一种公共空间。

同学2:

老师您好!关于西方对华语电影的刻板印象(如东方主义审美和政治符号化叙事),有哪些有效的突破路径?另外,当外国市场更青睐反映中国过去面貌的作品(如贾樟柯导演的《二十四城记》)时,我们该如何选择既具艺术深度又能展现当代中国的题材?"

鲁晓鹏教授:

当符合西方艺术审美、斩获戛纳奖项的影片(如毕赣导演的《狂野时代》)却难以获得大众认同时,我们应该如何讲故事呢?纯粹的“高大上”正面叙事在海外市场遇冷,而真正具有穿透力的艺术,恰恰需要展现人性的复杂维度与社会的多重面相。

同学3:

老师您好,请问今天学术热点是如何产生的?我作为一个研究电影学的研究生,该如何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命题?

鲁晓鹏教授:

自己的研究方向应该在基于自身研究兴趣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学术热点不是自上而下产生的,而是立足于现实,产生于现实中的问题。只有真正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而生发出的研究,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研究。


                 image              

同学举手提问和鲁晓鹏教授互动


鲁晓鹏教授强调,只有摒弃对“中国性”的本质化想象,在流动的文化语境中审视华语电影,才能构建起具有全球视野的华语电影理论体系。“希望大家做出努力,克服偏见,真正地促进各国观众对中国的进一步了解。”

在讲座总结环节,范蓓院长特别感谢鲁晓鹏教授,强调其讲座既系统梳理了世界华语电影的发展脉络,又提出了若干前瞻性议题,建议师生从方法论和创作观两个维度深化学习成果。


image

鲁晓鹏教授和学院师生一起合影留念